湖南作家湘西行|遇上你是我的缘_关注
感受神秘文化,行走诗意山水,采撷湘西故事,赋能乡村振兴。5月29日至6月4日,谭谈、凌宇、颜家文、水运宪、蔡测海、梁瑞郴、田瑛、阎真、沈念等作家齐聚一堂,走进湘西的山水里,一路探寻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的湘西故事,聚力笔端纸间,用文学的力量,为湘西经济社会发展助力。这是湘西与文学的一次近距离拥抱,也是湖南作家与创作源泉的一次双向奔赴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”作家们参观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展览馆,感受十八洞村的变化。
谭谈:与湘西结下不解之缘谭谈,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、湖南省文联原主席。代表作有《山道弯弯》《风雨山中路》《山野情》《山水相依》《谭谈文集》等。有数十种作品集、六百余万字著作行销于世。系湖南省首批优秀专家。2023年,获湖南省第二届湖南文学艺术奖——终身成就奖。
谭谈和湘西的缘分,要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说起。当时他和几位文学伙伴,闯进了湘西的山水里。后来,他碰上了同来湘西采风创作《乌龙山剿匪记》的水运宪,又与《芙蓉镇》的作者古华同游王村。再后来,他又为湘西“扶贫司令”彭楚政创作了报告文学《大山的倾诉》。就这样,一次又一次,谭谈与湘西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这次随“湖南作家湘西行”采风活动重游湘西,虽快杖朝之年,但他脚步稳健,步履轻盈,每次都走在队伍的最前头。采风期间,他写下散文《又到湘西看王村——游走湘西之一》,讲述多次来湘西的点点滴滴。行程结束第二天,他又写下《漫步“天路”看天下——游走湘西之二》,为湘西鼓与呼。文中他感叹:“90年前,这山地上的矮寨公路,是中国的‘公路奇观’。而90年后,这大山中的矮寨大桥,又何尝不是中国的‘桥梁奇观’呢!”
他出生在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县一个叫曹家村的偏僻小山村,10多岁离开家乡走南闯北。作为一名工人作家,他始终坚持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良的精神食粮,他的作品给人以鼓舞,力量,警觉,思索。
“湖南作家湘西行”采风团走进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。
凌宇:对湘西一直心存感激凌宇,湖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、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。主要从事文学评论与中国现、当代文学研究。代表作有《从边城走向世界》《沈从文传》等。曾先后获中国作协骏马奖,教育部人文、社科奖,湖南省毛泽东文学奖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。
如果要绕过湘西来聊沈从文,似乎不太可能。
如果要绕开沈从文来聊凌宇,似乎也不太可能。
“我去过里耶,那地方真美。那次我乘船从龙潭去保靖,过里耶时,见一头小白山羊站在河边岩嘴上饮水,情怯怯的,让人替它捏一把汗。”在《风雨十载忘年游》一文中,凌宇这样论述他和沈从文的第一次见面。
凌宇出生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——龙山县里耶古镇,与生俱来的文化血缘与后天习得的文化认知,为他的学术研究打上了自己的印记。他说:“与其说是我选择了研究沈从文,不如说是沈从文研究选择了我。”
这次重回湘西,凌宇特别激动,一路上滔滔不绝,兴趣盎然,诉说着湘西和沈从文的往事趣事。湘西对他的研究课题即沈从文研究而言,是一种无法绕开的存在。而他对此,一直心存感激。“这是一个有声有色,有血有泪,有人痛苦,也有大快乐的人的世界。”在《沈从文传》中,凌宇这样描述湘西。
作为一个湘西人,他深知自己的责任,他说愿为湘西旅游开发尽一分绵薄之力。于是,他应邀作了《涉江楼记》《凤凰赋》《莺啼序·沈张墓地感怀》等。一首《湘西颂》,更是写尽“古哉、神哉、美哉、雄哉、文哉、兴哉”的湘西之美。
颜家文(左一)与作家闫真一起参观龙山县里耶秦简博物馆。
颜家文:湘西就是我的文学“根据地”颜家文,《芙蓉》杂志原主编。出版有文集《湘西短笛》《荞花,那片苦涩的云》《沈从文之谜——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困惑》等。2018年5月出版的《我见到的沈从文》受到首都文学评论大家们的好评。编辑与创作作品获中国图书奖、中宣部“五个一工程”奖、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等。
“当年故乡10县的公路总里程只有535公里的时候,我写过《湘西公路备忘录》发表在《湖南日报》副刊上,后来收在我的散文集《荞花,那片苦涩的云》里,那就是为今天的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备忘的。”5月29日,阔别故乡多年后,颜家文再次回到故土,看着家乡公路的巨大变化,他如此感慨。
上个世纪八十年代,他离开湘西,前往北京找寻文学梦。他从民族生活的变迁和自身的经验中汲取诗材,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,成为湘西文学、湖南文学的建设者,更是中国文学黄金年代的积极参与者。
“我是故乡拥有两个灵魂的儿子。栖息在你枝头的时候,常常做飞翔山外的梦幻;当我远行客居远方的日子,又禁不住痴情地回望。”一次又一次,他在文字中找寻着故乡。他说,湘西这一片土地,他曾经匍匐过,曾经躬耕过,这里就是他文学创作的“根据地”。
走在故乡的土地上,他时而凝望,时而沉思。游子不言,心中万语,终有一天会化作为故乡书写、记录的力量,为后人留下真实可信、温润绵密的精神食粮。
作家们在保靖县碗米坡镇白云山村体验保靖黄金茶文化盛宴。
水运宪:艺术最高峰在湘西完成水运宪,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全委、湖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。其代表作《乌龙山剿匪记》创全国收视纪录,荣获金鹰电视大奖。历年创作的电视连续剧作品《天不藏奸》《乔省长和他的女儿们》《天下归心》《大抉择》等均获全国性各类奖项。迄今为止共计出版、发表作品约800余万字。
1985年,水运宪为搜集素材前往湘西采风,走遍当时湘西的所有县,一住就是7个多月,回去后他就创作出《乌龙山剿匪记》。该小说拍成电视剧后,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,热播30余年。
湘西本没有乌龙山,这个在他笔下生长出来的地方,因为他的作品,现在拥有了一个叫乌龙山大峡谷的景区和一个乌龙山村的地方,而他,也在全体村民的支持下,成为了龙山县桂塘镇乌龙山村名誉村长。他说:“我非常荣幸,湘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,有了我魂系梦绕的牵挂。”
讲起湘西,讲起《乌龙山剿匪记》,他眉飞色舞,他说有次去新疆喀什,一个维吾尔族老人竟然也看过维吾尔语版本的《乌龙山剿匪记》,他很惊讶,自己的作品竟被译成了维吾尔语、蒙古语等多种语言版本。一部作品能够被如此多的人关注,这是他的人生高光时刻。他说:“我的人生中有几座高峰,最高的这座就是在湘西完成,感谢生活,感谢湘西。”
蔡测海:湘西是块神奇的土地蔡测海,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全委、湖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,当代小说家。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,第一、二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。著有小说、文论近千万字。作品入《当代文学大系》。部分作品译为英文、法文、俄文、日文等语种。代表作有长篇小说《地方》,三川半三部曲等。
“雾经过夏天,到秋天成熟,又稠又浓,到冬天,雾的一部分还是雾,一部分是雪。过路客从大雾中钻出来,他戴着一顶红帽子,在晨雾中像初现的太阳。”
简洁,诗意,悲伤。湘西在蔡测海身上留下了深深的胎记,在他的文章里,你可以读到湘西的一草一木,一村一庄,生活习俗,以及人们的思维日常。
他出生在湘西州龙山县火岩乡西北坡上一个仅有3户人家的自然村落。这种天远地偏、封闭孤独的生存状态,激发起他无限的想象力。他说湘西充满着质朴与诗意,低调与神秘中散发着无穷魅力,是块神奇的土地,文学作品远远没有把它写尽。
“太阳照过的地方是历史。太阳照着的地方是地理。”
“水是跟一条河到来的,雪是有了冬月和腊月才会落满山岗。”
这样朴拙又清新的文字并不刻意拉动情节,只是简单的叙说,却让人感动。
“文学是慢慢生长的,随着人的生命的过程,慢慢地长大、成熟,慢慢地衰老。”近年来,他先后创作长篇小说《三世界》《地方》《家园万岁》,展现其强劲的创作实力。时至今日,他依然还在创作,为家乡湘西,也为这个时代。
梁瑞郴在保靖县碗米坡镇白云山村为其题词“枫林里 云哆哩”。
梁瑞郴:湘西是产生作家的地方梁瑞郴,湖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、湖南散文学会会长。文学创作一级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。著有报告文学集《一万个昼与夜》《毛泽东生辰印记》(合作),散文集《雾谷》《秦时水》《华夏英杰》《欧行散记》等。散文《远逝的歌声》获中国作家协会和煤炭部第二届乌金奖,《雾谷》获全国副刊优秀作品奖等。
“挥毫当得江山助,不到潇湘岂有诗。”这是梁瑞郴常用来勉励青年作家要走向生活,走向山水的诗。他说一个作家,丰富的游历是其见识必不可少的积累。
于是,他又一次来到了湘西,走进了湘西的山水里。这些年,他来过湘西很多很多次。“我写湘西散文的数量要多于写自己故乡散文的数量。”他说每一次来湘西,依然会充满新鲜感与创作激情,湘西这片山水,是产生作家的地方。他希望湘西年轻一代的作家们,要将湘西的土地资源、环境资源、文化资源作为养分,结出很多很多文学的果子。
“文学照亮人生,生活养育作家。”既是他文学初心的体现,也是他人生智慧的结晶。他这样寄语文艺工作者:“向人民学习,向生活学习,向山水学习。”
田瑛:湘西是我永远的故乡田瑛,《花城》杂志原主编,作家。主要作品有《大太阳》《炊烟起处》《早期的稼穑》《生还》《未来的祖先》等。
“马尾松又叫枞树,用途广泛,它几乎贯穿了我的童年,童年的全部快乐与辛酸都和它分不开。每次钻进枞树林,必有所求,也必有所获。”
在一篇文章中,田瑛这样回忆童年,然后笔锋一转,“然而,这一切已成过往,昔日的故乡少年一旦走出,再难找到回家的路。”
15岁还是懵懂少年时,一心想走出湘西。而今六十有余,重回湘西,他说湘西是他永远的故乡。
他是文人眼中慧眼识珠的大编辑。王小波《革命时期的爱情》最早经田瑛慧眼识中,发表于《花城》,苏童的《我的帝王生涯》亦是交给了他发表。他还有另一个身份——作家。尽管走出湘西在大城市扎根多年,他却说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来自湘西。“我的作品题材源于湘西,文化内核归根于湘西,叙事语言技巧风格也或多或少受湘西地域文化影响。”
对于故乡,他说他像一只恋家的候鸟,每到一定的季节,都会回到湘西,因为回到故乡老家是心灵最好“过冬”的地方。
作家们走进龙山县里耶镇,听导游讲述里耶古城的故事。
阎真:湘西的未来会更好阎真,毕业于北京大学,现为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,省作家协会副主席。出版长篇小说《曾在天涯》《沧浪之水》《因为女人》《活着之上》《如何是好》五部,其中《沧浪之水》已经重版100多次。另出版《小说艺术讲稿》等理论著作三部。
“一个优秀的作家要用毕生的才情和心血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。”在一次讲座中,阎真这样对学子们说。于是他来到了湘西,来寻找属于他自己的句子。
这是阎真第三次来湘西,这次的行程贯穿了整个湘西,他说可以沉下心来好好体验。
沿着既定的路线,他看到了千百年来,生活在这群山深壑中的人们,他们的生存是何等的艰难,沉重而沉痛。“怎样把生活中感受的痛感与时代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,是当代中国作家面临的一种艺术挑战,也是文学的使命。”阎真思考着。
他说这次来湘西,最深的印象就是,这种状态现在总算有了根本性的改变。他说:“今天的湘西,有了高铁、高速公路,交通非常方便,这为湘西的全方位发展提供了可能性。”
“如果市场的力量达不到,那么,国家的力量就予以扶持。在这里可以看到,共同富裕不是一个口号,而是一种得到落实的行动。”他相信湘西的未来会更好。
沈念:湘西好山好水 大真大美沈念,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,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硕士。著有作品集《灯火夜驰》《大湖消息》《世间以深为海》等。历获鲁迅文学奖、十月文学奖、华语青年作家奖、高晓声文学奖、丰子恺散文奖、三毛散文奖、万松浦文学奖等。
“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,来自大地的经历和经验,永远都不会过时,永远都是最新鲜的供给。”在一篇文章中,沈念这样写道。而湘西的“好山好水,大真大美”,也是他写出温暖与力量文字的一个供给。
他说他是一个生活在湖区水边的人,从湖区走到山区,这种差异性尤会引起一个写作者对山区的探寻之心。他从洞庭湖而来,带着不同命运的故事走向我们的视野。湖的命运,也是人的命运,人的命运,也是时代的命运。“殿堂阔大深闳,偶有人声,如鼓槌有力地撞击。我在响彻中变得充满激情,热血沸腾,有了叙说的欲望。”于是时代得到叙说。
他来过湘西很多次,深入湘西乡村生活探寻的足迹,让他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的命运唏嘘感叹,于是他将汲取到的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化为笔下流动的文字,赋予时代意义。
于湘西,他是一个旁观者;于时代,他是一个记录者。他说创作的时候会将自己想象成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人,去发现和感受乡村的变化。他说山可平心,水可涤妄。而湘西在他眼中,“好山好水,大真大美。”
来源|团结报
文字|伍珊珊
图片|伍珊珊
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
■《光明日报》重磅推介湘西这个典型经验■观潮|“湘西样本”如此呈现■海报|这就是湘西■《湘西印记》(总第144期)|豪气纵横英雄节关键词: